根据规划,上海的目标是:“十三五”时期末制造业增长占gdp比重保持在25%左右。为何是25%?上海服务业比重不断攀升,金融、贸易、科技是更为外界熟知的“名片”,但官方指出,上海属特大型城市有一定比例的制造业。上海市副市长接受媒体采访时说:“我们也在考虑,对一线城市来说,是否服务业比重越高越好。‘十二五’我们开始研究,到‘十三五’达成共识。全球金融危机让我们更加看清,在金融危机中表现比较好的国家,如德国,有比较高端的制造业;新加坡的表现也比香港好。”
周波表示,“十三五”时期上海制造业分量力争不低于25%,“我们感到,过低不行”。
根据《上海市制造业转型升级“十三五”规划》,未来5年,上海一方面将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,包括:新一代信息技术、智能制造装备、生物医药与高端医疗器械、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、航空航天、海洋工程装备、高端能源装备等等。另一方面,上海将改造提升传统优势制造业,包括:汽车、钢铁、化工、船舶产业等。
为给完成制造业“25%”这一目标提供支撑,上海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,预计到2020年:新一代信息技术、汽车产业各增产值1000亿元(人民币,下同)左右。智能制造装备、新材料、航空航天、节能环保、都市、化工产业各增产值500亿元左右。生物医药与高端医疗器械、高端能源装备和船舶产业各增产值400亿元左右。
上海于1843年开埠。20世纪30年代,“上海制造”不仅在中国市场上一枝独秀,甚至远销东南亚及欧美市场。而今,中国商飞、上汽集团、上海电气等成为“上海制造”的新名片。
不同于纽约、伦敦等大都市,上海拥有更广阔的郊区,有利于布局新能源、航天航空、海洋工程等产业,依托形成了新兴产业型走廊。
已开发建设10多年的上海临港产业区已形成国家新能源装备、船舶关键件、海洋工程、汽车整车及零部件、大型物流及工程机械、民用航空设备及关键零部件六大产业制造基地。